为探讨臭氧对水中铜绿微囊藻的杀灭效果,考察了淡水除藻臭氧发生器用量、处理时间、pH值、温度、浊度、藻体初始密度等因素对杀灭效果的影响。对臭氧杀灭铜绿微囊藻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臭氧用量和作用时间的延长,铜绿微囊藻的杀灭率明显提高。随着温度的升高,臭氧灭活铜绿微囊藻的能力减弱;臭氧在碱性条件下对铜绿微囊藻的杀灭能力强于酸性条件。藻类的初始浓度对杀灭效果影响很大。细胞密度增加,杀伤效果急剧下降。当初始细胞密度为1.0×107个/L,臭氧用量为2.0mg/L,作用时间在40min以上时,在饮用水消毒的浊度、温度和pH值范围内,对铜绿微囊藻的杀灭率为99.0。
淡水湖水华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不断增加,其中蓝藻是造成水华污染的主要藻类。水中藻类的增殖不仅使水质恶化,还影响饮用水的处理和安全,威胁饮用水的安全:部分藻类释放藻毒素,造成人畜疾病甚至死亡,藻类细胞及其胞外分泌物在氯化过程中产生三卤甲烷、卤乙酸、卤代乙二胺等物质;带鞭毛的藻细胞容易穿透絮体,破坏絮凝过程,导致出水存在藻细胞;滤床内藻类细胞的生长会导致滤床堵塞。上述问题的存在,说明藻类在饮用水处理中的影响不容忽视。预氯化一直是生活水处理的主要预氧化。
虽然预氯化对灭活藻类等微生物、辅助混凝、提高藻类和水颗粒的去除效果良好,但氯氧化或消毒产生的消毒副产物已引起国内外饮用水处理界的高度重视。作为氯预氧化的理想替代物,臭氧氧化和强化混凝是控制消毒副产物的较好可行技术。在以往的研究中,藻类细胞密度、光密度和叶绿素含量通常被用来衡量藻类的去除率,但这些细胞在实际工作中已经失去了活性。持续的臭氧催化氧化会降低臭氧的传质效果。另一方面造成极大的浪费,影响除藻效率。本研究采用臭氧灭活水中的铜绿微囊藻,中性红染色法检测细胞活性。讨论了藻类细胞初始浓度、臭氧浓度、灭活时间、浊度、温度和pH值的影响,并比较了臭氧灭活后藻类细胞的繁殖能力。找到了淡水除藻臭氧发生器灭活水中铜绿微囊藻的适宜工艺条件,为臭氧灭活藻类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关产品